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建筑业协会|人力资源协会|建筑协会
  
 
 

第一部分 建筑业最新发展形势及建筑业视角下的“十四五”规划研读

 

一、回顾2020年,全国及北京市建筑业逆势飞扬,战胜疫情,取得优异成绩。

(一)全国建筑业2020年形势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民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受到了严重冲击。由于各省市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施工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严重困难,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劳务管理系统也面临着招聘难、稳定难、防疫难的空前挑战。全国施工企业积极应对,战胜重重困难全面复工复产。施工企业作为建筑业市场最活跃的主体之一,持续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做出不懈努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贡献了巨大力量。

1、建筑业总产值和建筑施工面积逆势增长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全球抗疫情中一枝独秀,最早全面控制住疫情,最早恢复经济发展。2020年中国经济稳定恢复,主要目标完成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255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3977亿元,增长2.1%。中国成为全球GPT唯一正增长的大国!

回顾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63947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7299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2020年建筑业的产值利润率在3.3%左右,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871亿元,增长4.7%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7%2020年,建筑业新签合同额325174.42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回升。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486359/人,比2019年度的399673/人提高21%,创历史新高。

2、吸纳就业人员增加

2020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2%,达到国家去年平均增长速度2.3%2.7倍!建筑业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18%,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了0.0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建筑业企业单位数量共计103805个,吸纳了5427.08万从业人员,比2018年的5366.92万人增加60.16万人。截至2020年底,住建部官网发布了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增至704家,特级资质增至895项。从特级资质专业类别来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稳占大头,占整体特级资质的56.1%

3、建筑业改革加速

2020年也是建筑业加大改革力度的一年,国务院明确加大基建补短板力度;建筑行业政策频出,顶层方案设计、行业标准制定、重要区域规划层见叠出。住建部发文明确企业资质精简改革方案,统一实行电子化申报和审批,建筑业电子证书时代已经来临;住建部力推建筑工人实名制,全国5000万建筑工人进行实名制管理、在国家平台上线;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力度空前加大,农民工收入有了政策和法律的坚强保障;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已在各省市试点推行,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正在全面铺开。大灾之年取得优异成绩,值得全国建筑从业人员骄傲!

4、大型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战略活动日益频繁

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装配式建筑、投资运营、房建、水务环保等领域,如中建一局和中建科技投资建设全产业链服务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中建四局成立首个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心,中国铁建成立中铁建公路运营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明确将超高层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作为两个重要提升方向。

二是持续加大国内区域经营力度,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隧道股份、上海建工等企业纷纷瞄准粤港澳、长三角等热点区域。

三是海外市场成各大建企布局重点,如中国铁建成立了国际投资公司,并于2019年在阿联酋先后成立了5家分公司;中交二航局设立了东南亚、中东、南美、东非、南亚、东欧六个区域中心,并全部投入运营;中国建筑先后成立土耳其有限公司、格鲁吉亚分公司,进军西亚市场。

四是国企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如中建六局并购天津振津工程集团70%股权,拓展水利水电业务;中国交建所属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收购北京碧水源科技公司10.1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国中铁收购山西建投集团51%股份;中铁四局全资收购安徽宏源水利水电建设公司。北京城建、住总两大集团合并重组为新城建集团,北京建工、市政两大集团合并重组为新建工集团。

五是数字化、智慧化成为转型升级引擎,众多建筑企业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如中国交建、北京建工、隧道股份等。

六是持续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如中交三航局、中建四局开展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中建一局发布《基本管理大纲》,中建五局发布工程总承包管理“651”行动纲要等。

七是大力加强企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建八局、中交三航局、中建四局、中铁建工、中铁上海局、中交二航局、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相继成立了设计、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展技术与管理研究。

(二)北京建筑业2020年形势

1、建筑业产值规模继续扩大,企业签订合同额、施工面积、新开工面积增加。

2020年,北京市全年建筑业发展稳中向好,产值规模继续扩大,签订合同额稳步升,生产经营向好,劳动生产率创新高。北京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2905.9亿元,同比增长7.6%,超过全国建筑业平均增速。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9771.7亿元,增长13.6%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75.7%在北京地区完成产值3134.2亿元,下降7.7%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8.3%外省市施工已经成为北京建筑企业主战场。

2020年,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59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23714.2万平方米,增长4.7%

2020年,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为41855.5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上年结转合同额为22450.8亿元,下降1%;本年新签合同额19404.7亿元,增长12.3%。大批量合同签订,为北京市建筑企业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展奠定了任务来源基础。

北京市分区来看,丰台、海淀、朝阳、通州四个区的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六成多,其中丰台区居首,占比达到 20.7%,海淀区、朝阳区、通州区占比分别为 16.1%14.2%11.8%

从在外省完成产值看,北京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的市场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河北、四川、江苏、河南等地,占比均在5%以上,这几个省完成产值占比之和为 44.0%。其中,在广东完成产值最多为 815.9 亿元,占比达 9.5%。(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2、建筑业企业数量继续增加,生产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

北京市住建委2020年白皮书数据显示:2019 年,市属建筑施工企业中,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 5626 家,同比增加 25.5%;专业承包企业(不包括同时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8636 家,同比增加21.0%;劳务企业(不包括同时具备施工总承包资质和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1387家,同比增加28.9%

2019年,北京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 822.7 亿元,同比增长 64.0%。资产利润率为 2.8%(利润总额/资产平均占有额)、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建筑业总产值)为6.9%,同比分别提高 0.9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

2019 年末,北京市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 55.5万人,较上年有所回升。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 57.5 万元/人,同比提高4.4%,为近年来最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企业转型升级加速

北京市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航母型”领军企业,鼓励总承包企业做大做强;重组后的城建集团、建工集团成为两家千亿集团,2020年城建集团完成营业收入1251亿元,新签合同额2260亿元;建工集团产值和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新签合同额突破2000亿元;增强了在全国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全市专业企业、中小企业加快往“专、 精、特、新”方向发展,同时推动建筑劳务企业转型。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以绿色化、智能化和工业化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坚持首善标准,严守安全红线,建设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全年建筑业发展稳中向好,产值规模继续扩大,签订合同额稳步上升,生产经营向好,劳动生产率创新高。

4、北京市2020年施工总承包和劳务分包交易额排名

 

(三)北京市建筑业2021年发展展望(简述)

1、施工任务饱满:

12020年,全市有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为41855.5亿元,同比增长4.8%。本年新签合同额19404.7亿元,增长12.3%。大批量合同签订,为北京市建筑企业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展奠定了任务来源基础。

2)首都建筑业大型企业集团2021年克服疫情影响计划施工总规模持续增长

2021年首都建筑业市属和央企集团全年计划施工总规模为87740万平方米,比2020年全年计划施工总规模83196.1万平方米增加了4543.9万平方米,增长幅度为5.46%。其中:京内全年计划施工总规模10407万平方米,和2020年京内施工总规模11838.61万平方米相比减少了1431.61万平方米,减少幅度12.09%;京外全年计划施工总规模 77333万平方米,和2020年京外全年计划施工总规模71357.49万平方米相比增加了5975.51万平方米,增长幅度为8.37 %。京内计划全年施工总规模占11.86%,京外计划全年施工总规模占88.14%

3)首都建筑业大型企业集团2021年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7704.5亿元。

2021年全年,首都建筑业市属和央企集团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7704.5亿元,和2020年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8533.3亿元相比减少了828.8亿元,减少幅度为9.71%。但和2020年实际完成施工总产值6976.97亿元相比增加了727.53亿元,增长幅度为10.43%。其中:京内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2013.5亿元,和2020年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2428.47亿元相比减少了414.97亿元,减少幅度为17.09%;京外工程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5691亿元,和2020年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6104.83亿元相比减少了413.83亿元,减少幅度为6.78%。京内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占26.14%,京外全年计划完成施工总产值占73.86%

4)首都建筑业大型企业集团2021年全年计划用工情况

2021年全年计划用工总数1089349人,和2020年计划用工1189235   人相比减少了99886人,减少幅度为8.4%。其中:京内计划用工262010人,和2020年计划用工238378人相比增加了23632人,增加幅度9.91%;京外计划用工827339人,和2020年计划用工950857人相比减少了123518人,减少幅度12.99%

2、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用工企业需求:

根据人力资源协会3月底召开的全市用工形势研讨会分析,2021年北京市大型企业集团今年劳动力进场速度快于往年,人员数量可以满足施工生产需要,不会发生“用工荒”,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用工形势整体向好的趋势。

主要原因:

(1)  全国的建筑业务工人员总量在增加;

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建筑业企业单位数量共计103805个,吸纳了5427.08万从业人员,比2018年的5366.92万人增加60.16万人。

社会上很多人看好外卖和快递工作,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们的实际现状

首先来看看目前外卖骑手的从业人员数量:截止到2020年,如果是以注册账号的数量来算,全国所有的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加起来有1000—1500万人。但是这个行业有很多的兼职,很强的流失率,所以要以活跃度来算的话,大致是有四百万左右正职外卖骑手。其中90%没有正规劳动合同和五险一金二、再来看外卖骑手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我们以上海为例,数据是三年前的。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卖行业发生伤亡交通事故共76起,平均每2.5天约1名送餐员伤亡。以这个数据推算的话,再用上1000万的基数,大体可以得出:全国每天有80名左右外卖骑手因为交通事故受伤或死亡。当然,这个数据是基于算术出来的,肯定不会很准确。

相比之下,建筑业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程度,以及发展前景都远远超过快递和外卖行业!

2)建筑业施工现场安全环境、生活条件有良好改善;工资支付有强大的法律保障和总包企业代付的制度保障;

3)建筑业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与艰苦付出已经匹配,处于各行各业职工收入较高水平,对稳定农民工队伍是重要的经济基础。

12020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全国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国家统计局对16个行业门类的约96万家企业法人单位调查显示,全部被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394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4258元,专业技术人员76325元,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23926元。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8005元,商业、服务业人员46742元;金融业工资水平退居次席,主要受银行业高管限薪以及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平均工资为117418元。IT业工资首超金融业居首位,平均工资为122478元,平均工资水平首次超过金融业排名各行业门类首位。

私营与非私营单位工资差距明显,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

从工资水平看,私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比非私营单位少24736元,约相当于其工资的63.4%,二者之间工资差距明显。

2中国各阶层收入及人数占比数据

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统计年鉴2019》,披露中国各阶层收入及人数占比数据。详细阶层人均收入如下:

【极低收入层】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有5.6亿人;

【低收入层】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有3.1亿人;月收入在2000-5000之间,有3.8亿人;

【中等收入层】月收入在5000-1万之间,有0.8亿人;月收入在1-10万之间,有0.4亿人;

【高收入层】月收入10-50万之间,有2500万人;月收入50-100万之间,有500万人;月收入100-500万之间,有100万人;月收入500万以上,有10万人。

中国社会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月收入过万的只有7110万人。

北京市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业农民工的月收入平均达到8000—12000元,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已处于全国各行业职工收入高端,进入社会中等收入层。经济收入的提高和支付的保障强化,有力稳定了农民工队伍。

二、展望未来五年建筑业发展形势

(一)国家“十四五”规划部署了建筑业发展蓝图,明确了建筑业发展方向

2021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共15个部分、60条、约2万字,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涉及众多工程建设领域的内容,为建筑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方向。规划提出:

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1、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2、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3、推进能源革命,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加快全国干线油气管道建设,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提升向边远地区输配电能力。4、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拓展投资空间。1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2、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3、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4、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推进重大科研设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重大引调水、防洪减灾、送电输气、沿边沿江沿海交通等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5、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1、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2、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3、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4、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5、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2、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4、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5、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3、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4、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探索支持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按照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5、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6、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发展绿色建筑。2、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2、提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推进堤防和蓄滞洪区建设。

(二)“十四五”规划期间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四五”我国将进入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期间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对我们建筑工程企业来讲,要认真加以研究分析,掌握正确发展方向。“十四五”期间,建筑业将呈现七个方面的发展态势:

1、建筑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514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建筑业将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

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际环境发生剧变;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宏观调控,对建筑业影响日益显现,建筑业将进入中低速发展阶段。建筑业经济遇到发展困难的同时,也存在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推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机遇。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中后期阶段,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轮廓更加清晰。

3、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是建筑业发展最大承载

2019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和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对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城市群一体化交通网,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城市道路与公路衔接,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衔接。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特大工业镇的发展。

4、城镇化、全装修住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建筑业发展有力支撑

坚持“房住不炒”宏观调控下,土地拍卖和商品房建设增速放缓,商品房市场降温明显,房地产对建筑业产值的贡献率下降,但是城镇化发展还在持续,城镇落户限制放松带来住房需求长期存在,各地安置房、租赁费、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以及商品房推行全装修成品交房,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深入发展装配式建筑,形成对建筑业产值有力支撑。

5、智能建造是建筑业发展新方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6、新基建是建筑业发展新动能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环保、公共卫生、养老健康、教育、防灾减灾、国防基础设施等软基础设施投资,智能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陆海通道、“一带一路”国际通道与走廊、生态走廊、前沿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工程建设投资,智慧城市、海绵城市、提升城市的防洪抗震、应急避险、建筑节能等城市升级工程投资。

7、在庞大的应用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基建未来建设前景广阔

各省市相继出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及目标计划。为建筑业发展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三)建筑业视角下的“十四五”规划研读

国家“十四五规划”是各行各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导向图,我们可以从建筑行业发展方向、区域规划、细分市场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理解。

1、        行业发展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绿色化。

从行业发展方向来说,《规划》里最核心的是“三化”——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其中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更直接的是“推动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发展绿色建筑”。

虽然“十三五”时期已经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此次在《十四五规划》中第一次把发展绿色建筑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绿色化对工程企业来说包含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两个层面。绿色施工有四个方面,一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因为我们工程行业是能耗大户;二是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三是清洁施工过程,控制环境污染;四是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未来一个趋势是能少用人的一定少用人,能用机器代替的一定用机器代替。所以未来绿色施工一定会有大量的设备被采用,虽然不能解决不用人,但是原来用五个人,现在只要用一个人,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绿色建筑目前已成为行业里大型建筑企业的首选,或者说这一趋势已经形成。2018年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约25亿平方米,虽然对比中国目前700亿的存量,占比很小,但增速非常快。其次,以中海、万科等龙头房地产企业为代表,其绿色指数为一星、二星、三星的绿色建筑面积快速增长。包括上海等中心城市,未来基本要求全部绿色才能通过审批。

对于绿色化建造、绿色化生产最好的方式是装配式建筑。以所需现场施工人数为例,如果传统现浇模式用工150-160人,装配式建筑方式只需40-50人,人员能够节省60%-70%。随着人工成本涨价,未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此外,分地区来看,越是发达的地方,如上海、北京,装配式建筑渗透率越高。从国家整体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对比,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约70%,我国2020年目标为15%,其中长三角等重点地区20% 2025年目标达30%

第二个方向是数字化。

应该说,这两年没有比“数字化”更热的词了。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对GDP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大,从2014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占GDP14%,到2019年占到36%,比例越来越高。其次,我们谈数字经济,往往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像我们现在一些建筑企业家在讲这个业务数字化、数字业务化,还有数字化治理,这应该是未来我们这些大型集团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三个方向是智能化。

以数字技术作为底层基础,搭建中层数字平台,从而实现上层应用的智能化。对工程行业来说更多的就是在上层应用这一块,涉及比较多的像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

2020728,住建部、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等。

《意见》指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建筑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目标:

202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重点任务:

1)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

2)加强技术创新

3)提升信息化水平

4)培育产业体系

5)积极推行绿色建造

6)开放拓展应用场景

7)创新行业监管与服务模式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实施。

2)加大政策支持。

3)加大人才培育力度。

4)建立评估机制。

5)营造良好环境。

202082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9部门联合印发要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意见。

提出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探索工程保险制度;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大钢结构住宅在围护体系、材料性能、连接工艺等方面的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专业人才培育,培育专业技术管理人才、技能型产业工人;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评价,制定评价标准,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意见要求,各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新型建筑工业化专项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实施范围。政府投资工程要带头按照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鼓励支持社会投资项目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

2、区域布局 

 从区域规划来看,建设重心进一步向中心城市、城市群及都市圈集中。

《规划》第二十八、三十、三十一、三十二章的大主题是“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协调发展”,这里面就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

1)第一方面,是对于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提出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也就是说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未来有一些的定位是城市化,比如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以及成渝等城市群地区,是人口聚集的地方;有一些是农产品主产区,比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还有一些是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一些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但是在大的空间布局当中,又可能形成小的空间布局。

在国土空间新格局下,要优化三大空间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促进三大空间的基本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这其中便存在很多变化点和市场机会。对于城市化地区,未来重点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不同区域不同企业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像我们搞工程的、搞房建的、搞市政的,你就不要跑到这个地方去了;如果你做生态环保的话,那么这些地方可能就有更多的市场。

2)第二方面,我们来看中国这个大的格局下的一些核心区域。《规划》提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未来将进一步突出五大城市群及中心城市的人口集聚和经济辐射效应。五大城市群承载了我国46%的人口,贡献了58%GDP,但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人均GDP,与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未来长三角和粤港澳是最有希望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湾区的地方。我们做工程的,不去财富密集的地方,去哪里?我们得盯着财富、人口、投资密集的地方。

其次要看各个地方的产业。前段时间我们在研究的时候把各个地方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都拎出来,对于我们未来做EPC也好,做电子厂房、工业化建筑等等,这些重点发展的业务就是你在这个区域里面深耕的突破点。比如长三角区域,现在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没有进入主导产业的,这样的产业未来一定会搬迁,或者说往内地迁移;又比如现在不是支柱产业但未来是主导产业的,那就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这些都是要去琢磨的。

3)第三方面看城镇化。《规划》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过去五年落地大量棚户区改造项目,2015年至2018年棚改开工数量均超过600万套,而2019年以后棚改数量突然大幅减少,“旧改”开始接力“棚改”,2020年棚改开工数量预计100万套,而旧改完成数量预计700万套。棚改项目更多的是国企在做,而旧改项目更多的是民企在做,民企中更多的是一些地产开发企业。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中国现有680多个城市,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 2020年6月3,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选择120个县及县级市开展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工作,其中东部58个,中部31个,西部21个,东北10个。我们拭目以待。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近年来,乡、镇基本公共水平逐渐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差异仍是巨大的,例如基本的医疗、用水等。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那么未来投资重点在哪里?一目了然,就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对在座各位千亿级的企业,你们怎么去做呢?某大型建筑央企的三级单位在城市里做一个项目,单体能高达9个亿,到农村去可能一个项目90万,这对企业未来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带来极大的挑战。

3、细分市场 

从细分市场来看,我们分为三个板块来研读,第一板块是基建,第二是房地产,第三是其他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等。

1)基建板块

《规划》对基建板块的定义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4个核心关键词——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对于系统完备,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硬件、软件并重,精准补齐短板,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

分行业来看,首先看新基建,未来新基建投资将保持较高增速。2019年新基建固定资产投资约1.8万亿,其中通信网络建设占比最重。而这1.8万亿的投资,对于我们建筑加上勘察设计行业每年30万亿的体量而言,只占5%。新基建中能落到传统工程企业里的,预测不超过15%。所以,虽然新基建保持较高增速,但总量不高,对工程行业来讲能获得的份额不大。

新基建中,未来各行业各地区数据中心开发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中国投资数据中心的行业中,电信与互联网占44%,金融占21%,其他行业占比都不高。从全国数据中心机架数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仅次于京津冀、长三角,高于珠三角。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他们的数据基地往往建在昆明、贵州等气温比较适宜的地区。某央企三级单位说,他们未来五年的核心就是盯着华为、阿里和腾讯,去研究如何跟着他们做这些数据化的基地。

再看传统基建,我们重点关注交通、能源、电力、水利、市政等领域。

交通运输行业,公路的投资总量仍然最大,但轨道交通投资增长最快,是未来交通领域投资的重点。随着城市群、都市圈、同城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市区城轨、城域快轨、城际铁路“三网融合”的需求,为城轨交通市域快轨的发展打开了空间。比如说上海、苏州、杭州这种核心城市群间的交通网络,未来将是建设的一个重点。

能源行业,未来长输油气管道建设空间广阔。2018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预计到2025年,油气管网规模将达24万公里。截至2019年底,我国油气管道总里程为13.9万公里,远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2017年美、俄分别为6625万公里),能源管道建设空间巨大。

电力行业,未来将呈现新能源高比例渗透和大幅波动的特征。2010年,火电占我国电力装机总量的73%。随着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未来中国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预计2030年将形成火电、太阳能、风电、水电“四分天下”的新格局(分别占38%22%21%15%)。

水利方面,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推进。2020年受疫情与长江流域大面积洪涝影响,水利工程建设需求被催化,计划2020-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9万亿,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截止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累计下达2020年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

市政行业,预计未来水电气热类投资将进一步回升。随着人们对城市建设、城市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市政必然成为未来工程行业最重要的“出路”之一。城市的发展可分成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湖南邵阳,第二个阶段是长沙,第三个阶段是武汉,第四个阶段是北京、上海,第五个阶段是东京、纽约。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中国680多个城市,很多城市都正处在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在这巨大的机会中,不同城市在市政建设中关注的点也是不同的。所以工程企业要进军城市,进行区域深耕,到一个地方去研究这个城市。

对基建各细分领域,未来还将推进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水网、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星际探测、北斗产业化等。川藏铁路,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超3600亿;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规模近6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3个三峡”……但是重大工程就这么几个,修一个少一个。

2)房地产板块

需求方面,除了城镇化进一步提升带来的住房刚需,城市更新、保障房供给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预测2030年前人口和城镇化率提升带来的刚性住房需求为6.5亿平/年;未来城市更新带来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为5.7亿平/年;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需求为0.9亿平/年。加起来每年大概14亿平,再修10年就是再修140亿平,我估计也差不多了。

企业方面,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拉长开发周期,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投资强度下降,未来的投资速度可能缓慢下行。整个市场开竣工面积跟投资的速度,与10年前整个房地产和基建迅猛发展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3)其他板块

主要分成高新技术、高端制造、环境、民生和文旅。其实这里边直接跟我们工程行业对应起来的资源并不多,但是它代表了我们工程行业未来业务转型或者产品线延伸的方向。

高新技术行业,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消费市场,2019年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3%2014年至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复合增长率高达74%。巨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的是前景广阔的充电桩市场。此外,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2012年至2019年复合增长率约17%。这一块应该是代表刚才讲的数字经济对GDP的一个驱动,但这个对我们工程企业来说,可能你思考的是能做哪个点,形成自己的产品和业务线。

我国高端制造业投资总体增速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但制造业附加值在制造业总产值占比较低,2017年为21%,与美国(37%)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体现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不足,格局有待提升,需要通过技术的引进、组织机构的变革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

环保行业规模未来几年内有望保持较高增速。近几年国内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2020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从原来的水环境及流域治理扩展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

民生工程,卫生医疗、教育、文体、科研等投入力度有望加强。《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是补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在科教文卫方面,从每百万人研发人员数、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数量、每十万人口医院数和注册护士数等指标来看,与发达国家对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这些角度来比较,中国未来的城市建设,包括民生工程,有太多的市场机会。此外,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事业也迅速发展。2015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1%2019年约13%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约26张,2019年约31张,以此推算未来床位空缺非常大。随着养老理念逐渐转变,未来养老市场具有极大的空间。

文旅方面,《规划》提出“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文化 旅游 新型城镇化”模式将打造高价值文旅项目。不过,从近几年“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来看,文旅板块的投资还需谨慎。

 

 

copyright © 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 京ICP备15000205号-2 电话:010-64968361 010-64963911 E-mail:bjjzyrlzyxh@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二区12号楼院四层( 10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