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扬帆正当时,四海同心逐新梦。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不断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时艰、共创辉煌。中建二局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民众,足迹遍布全球20余个国家与地区,留下了一个个“民生工程”“合作丰碑”,友谊在“一带一路”上绽出新芽。值此“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中建二局推出“我的‘一带一路’故事”系列报道,共同见证这十年来的共建硕果,绘制发展美好画卷。
本期内容,带您走进中建二局马来西亚亚昕喜来城项目印籍员工苏瑞的故事。
融入团队,结缘中国“师父”
作为马来西亚人的苏瑞初到项目,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一时无法很好地适应中国管理团队的节奏。项目执行经理朱旭聪看出了他的顾虑,便将中建二局标准化手册翻译成英文版,逐条为他讲解。按照标准化手册上的指导,苏瑞快速地融入项目的生产工作中。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项目准备为属地员工匹配中国师父。苏瑞得知这个消息,主动找到朱旭聪,期待地问道:“朱总,我想跟着您学习,我能做您的徒弟吗?”朱旭聪欣慰地看着他:“没问题!我很荣幸做你的师父,在项目管理方面我可以给你传授一些经验,但在安全管理方面,你比我更专业,我也需要向你学习。马来西亚和中国在建筑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区别,这是我们中方员工需要加强了解的,希望你将本土项目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大家,为项目保驾护航。”苏瑞和朱旭聪因此结下了师徒缘。 听从师傅建议,苏瑞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对比,将马来西亚当地标准作业程序和中建二局标准化施工有机结合,为项目顺利作业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互融,齐心攻坚克难
朱旭聪和苏瑞亦师亦友,经常一起研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如何在环保和安全的基础上解决建筑高空垃圾搬运的问题,实现项目创效。
团队之前讨论了几种解决方案,但都不完全合适。这时,苏瑞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工作经历——利用废旧油桶在外立面搭设一个垃圾通道。他利用草图详细讲解了方案。 朱旭聪非常感兴趣,并表示可以尝试,于是,团队将苏瑞的建议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令他们惊喜的是,这种“变废为宝”的方法非常有效,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搬运的问题,还大大地节省了项目成本。
这个经历让朱旭聪更加确信,中外文化的互融可以为项目带来更好的解决方案。从那以后,项目开始定期举办中马技术与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中、马员工和外籍工友相互了解和学习两国的建筑技术,体验属地的传统风俗和美食,团队的凝聚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严格要求,筑牢安全防线
在项目工作的三年以来,苏瑞始终把争做一名马来西亚优秀安全工作人员作为工作目标,常说的一句话是——“安全比的不是手脚快,而是心细认真。安全是项目生产的底线,我必须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一个都不能错,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最牢固的安全保障。”
他将打造安全文明工地、建设和谐工作环境作为施工现场管理目标,经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逐步完善了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体系,推动全员安全责任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落实落地。对照达标创建要求,实现施工现场围挡、工地物料堆放覆盖、路面硬化、车辆冲洗、湿法作业、运土车辆密闭6个100%标准。
在中建二局马来西亚亚昕喜来城项目所有员工的共同的努力下,项目从多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2022年度“马来西亚安全文明施工金奖”,而苏瑞也被评为“马来西亚建筑安全最具影响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