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道307、207线阳泉市绕城改线工程正式开通运营,该工程是集团与山西省政府签署千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后,首个落地的大型基础设施公路项目,线路全长约52公里。
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乱流村到西郊村段,全长8公里,包含6645米路基、4座桥梁、1座隧道和20座涵洞。
精研创新
高标准研发创新技术
国道307、207线阳泉绕城改线工程沿线地质崎岖不平,架桥穿隧成为必由之举,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波纹拱涵通道。该拱涵整体跨度大,覆土深度厚,受力状况复杂,现场地形受限使传统吊车安装无法满足施工需求,且涵洞与主线路基交角37°,是目前国内跨度较大的钢波纹管连拱涵。
项目团队重点展开对大跨度公路钢波纹拱通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新工艺,设计钢波纹拱涵滑移施工方案,进行有线原建模分析,保障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的安全稳定。利用卷扬机和运输小车将波纹拱涵运输至指定位置,并针对拱涵回填土施工结构应力应变开展监测,保障拱涵结构在后续施工中的结构安全。
精诚攻坚
打造局首条双连拱隧道
工程全线唯一的一条双连拱隧道——南上庄隧道全长278米,施工难度大且水文地质复杂。由于隧道紧邻村庄,隧道进口下方还有供应30多万人用水的自来水管道,这些因素使得常规爆破施工可能引发地层扰动,从而影响供水。
项目团队采用了精准的爆破控制技术。炮眼浅、装药少、爆破强度低,进尺长度短,项目团队犹如熟练操控“柳叶刀”的老医师,在人体动脉上进行微创手术一般,把爆破范围紧紧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以确保施工的安全与稳定。 南上庄隧道地质围岩为IV级(78.4%)、V级(21.6%),断裂及软弱结构面多且围岩变化极快,导致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坍塌、突泥涌水等危险,短短的278米隧道成了全线施工的咽喉要道。
针对建设难题,项目成立攻关团队,实施“先探后挖,挖必有探”的行动方案。探索应用新工艺、新设备,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和围岩变形监测技术,提前探明前方地质情况,灵活推进施工进度,运用具有“机械手”之称的混凝土湿喷机械,将脆弱围岩牢牢“围困”。最终,南上庄隧道施工任务比既定工期提前103天完成。
精雕细琢
高品质浇筑“空中飞龙”
南川1号桥全桥长367米,其现浇箱梁单幅跨度最大达60米,单次混凝土浇筑方量达1000立方米,是全线跨度最大、浇筑体积最大、预应力最复杂的现浇箱梁。“面对这种复杂预应力钢筋的布置,我们更要追求标准化、精细化,基础管理欠缺了,工程做得再大也是‘虚胖’。”项目团队立即执行三班倒的工作机制,精细开展每一道工序。
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项目团队把6368根预应力钢筋调试到最合适的平衡点,同时,成立桥梁突击队及技术小组,运用四新技术,强化科技创新,提前32天完成路、桥、隧主体施工。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累计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获得中建二局局级工法1项、河南省省级工法1项,其中,针对南上庄老旧输水管线进行的“隧道双连拱浅埋段弱爆破开挖技术”荣获国际先进工法。
如今在太行山麓的桃河谷地之间,一条条新兴大道穿山越岭,带动一方产业,造福一方人民。建成后的国道307、207线阳泉市绕城改线工程对沿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煤炭外运、旅游资源开发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